English

听“都市交响曲”有感

1998-09-1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随感录

听“都市交响曲”有感

■沙健孙

我的住处,有一面临街。白天,街上车水马龙,人流不竭。汽车的马达声、喇叭声、排气声、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声,人们的脚步声、喧哗声,偶而还伴着风声、雨声……所有这些不同的音响,时高时低,时长时短,时断时续,构成了一部颇具现代派韵味的嘈杂的“都市交响曲”。

噪声对神经的长久袭扰,实在弄得我有点心烦意乱。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我不得不把窗户紧闭起来。后来还接受一位邻居的建议,给窗户安上了双层玻璃。由此,音量确乎大为减轻,各种音响的特色随之变得模糊起来,而整个“乐曲”的音调也显得舒缓、低沉多了。用专业性的语言来说,连续噪声逐渐成了不太引人注意的背景噪声,时间一久,就习以为常了。只是“乐曲”的两个高频部分,时而还清晰地传入我的耳鼓,唤起我的注意,甚至引发我的思索。那就是公共汽车的间歇性的播音,和警笛的突发性的呼啸。

公共汽车的播音大体雷同,主要是下面两句话的不断反复:“乘客您好!某某车站到了,请先下后上。”“车辆出站了,请注意安全。”我窗外马路的两侧是三条线路公共汽车的车站,而我又多半在家里读书和写作,我一天该听多少遍这类播音,是不难想象的了。不过,我倒从来不曾对这类播音感到过厌烦。有时候,我甚至还有意识地去谛听这通常由清脆的女高音所作的告白,仿佛从中可以领略到生活中的某种优美旋律一样。真的,这几句简单、实在的话语,不正是很自然地在表达着公交战线上那些普通劳动者们对于自己服务对象的关爱吗?

警笛的呼啸不像公交车的播音那样频繁,只是由于它突然、尖锐、急促、紧张,还是给人以一种异样的感受。当警笛声在我窗前掠过时,我会想到一些不寻常的事情:也许是医务人员在把危重病人送往急救中心,公安干警在追捕作案的盗贼、逃逸的罪犯,也许是某位国宾在前往参加某项隆重的庆典,某位重要人物在赶赴某个紧要的会议……而那些按动警笛的人们也正担负着某种比公交职工更加艰难、沉重的责任。正因为如此,无论警笛发出的声响是多么地富于刺激性,我还是勉力说服自己:要学会容忍。因为这个高频部分在整个“乐曲”中毕竟是不可或缺的。

记得有一次,我乘车去给一个研讨班授课。后面警笛响了。由于路口亮起红灯,司机未及变线让路,就把车子停了下来。带警灯的车上居然有人下来,对我们的司机进行厉声的斥责。我们这位年轻的司机倒是很有涵养、很有风度,他只是平静地问了一问:你不懂得行车要遵守交通规则吗?说得那位盛气凌人的人物一时语塞了。

我自然明白,人们之所以使用警笛,往往是出于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殊需要;不过,为了使我们的“都市交响曲”演奏得更加悦耳、更加亲切一些,我以为,这种警笛还是尽量少用一些为好。这不仅因为高频噪声对环境是一种污染,会引起显著的听力疲劳、皮质激素分泌量改变乃至胃肠里蠕动等症状,无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因为带高音喇叭的汽车,作为一种特殊权力的象征,无助于增强社会的亲和力。

还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说过:皇帝出朝,要乘龙车凤辇;官僚出阁,要坐八抬大轿,前簇后拥,浩浩荡荡,摆威风。我们是共产党人,是讲革命的,要革皇帝官僚的命,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我们既要革命,既要和旧制度决裂,就万万不能沾染官僚习气。1956年11月,刘少奇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甚至还专门讲过领导人员汽车上的喇叭问题。他明确地说:“一些特殊待遇,也可以叫特权,应该取消。例如,我们坐的汽车上面有一个喇叭,可以不听交通指挥,这也算作特权嘛,最近把这个喇叭取消了。”他是从密切领导人员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防止产生新的贵族阶层这样一个高度,在庄严的中央全会上来谈论像汽车喇叭一类的“小事情”的。但愿我们能重温这些教诲,并且把它看作真正具有伟大警示作用的警笛,使之在自己的心中长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